我在2021年11月,撰写了《警惕集中隔离点空气传播》(点击看原文),表达了对现行新冠隔离点空气传播管理漏洞的担忧,并提出解决方案:给隔离观察房间安装独立智能新风系统,相当于给每个房间戴上N99级防护口罩,同时每个房间内都建立了正压保护,避免集中隔离点出现交叉感染。
本轮上海疫情,从2022年3月1日至15日14时,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94例、无症状感染者861例,合计955例。官方通报病毒来源为“隔离点管理疏漏引发本土感染并导致传播,具体是中风险地区漕溪北路1200号(华亭宾馆)”。我的多个信息源推测是已有36年历史的华亭宾馆通风系统老旧,回风导致病毒在全宾馆传播,有一定的可信度。目前上海市已成立调查组,正对华亭宾馆集中隔离点开展专项调查。待调查结果出来,具体哪里出现疏漏就清楚了。
2022年3月15日晚间,国家卫健委发布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(试行第九版)》。新版诊疗方案在认真研究德尔塔、奥密克戎等变异毒株传播特点和病例特征,深入分析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,对病例发现和报告程序、病例分类收治、解除隔离管理和出院标准等进行了调整和优化。《方案》进一步明确新冠传播途径:
诊疗方案一条显著变化:“轻型病例实行集中隔离管理,相关集中隔离场所不能同时隔离入境人员、密切接触者等人群。隔离管理期间应做好对症治疗和病情监测,如病情加重,应转至定点医院治疗。”
我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防控战略调整,鉴于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患者以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为主,大多不需要过多治疗可以痊愈;另外,接种疫苗可以大大降低转重率、病死率,从香港地区本轮疫情死亡数据中可看出明显的差异,我国已有超过12亿人完成疫苗全程接种。经此调整,可以释放出医疗资源重点医治症状较重患者,最大程度挽救人民生命。
今后,隔离点将分为两种类型,一是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隔离点(A类),二是入境和密接人员隔离点(B类),我建议对预防隔离点空气传播建立科学管理规范,两类隔离点建设方案要针对隔离对象定制,不能再简单归结为“应具备通风条件、要开窗通风”。
对隔离点的一点点新风系统投入,可以换来整个城市的平安,避免数以十亿、百亿、千亿计的经济损失。
对于A类隔离点,由于隔离人员已经确认感染了病毒,此时应重点保护医护人员。隔离人员房间应按照传染病房要求,室内空气负压,不向走廊等公共空气排放病毒,隔离房间内采用排风系统,空气经过滤杀菌后才能排到室外。医护人员的工作场所和休息房间采用正压防护,建立绿区使之能安全工作和休息。
对于B类隔离点,大部分隔离人员都是健康的,如境外回国人员,上飞机前都经过核酸检测。特别的,本版诊疗方案把Ct值由40降为35,与国际检测标准接轨了,绝大部分回国人员是健康的。密接人员大部分也是健康的,入驻隔离点前都检测了核酸,在隔离期间也经常检测。对于B类隔离人员,一定要保护好他们的健康,不能出现在隔离点被感染的事故。B类隔离点,所有的房间都要进行正压防护,公共空间加大空气流通,使之不出现气溶胶传播(万一有病例存在)。具体建议:
在隔离人员和工作人员房间内,加装独立新风系统,从室外取风,建立正压保护。
走廊等公共空间如何保障空气流通?建议启用消防用的排烟系统,未端加装过滤杀菌装置,使之不污染周边环境。
我研究了华亭宾馆的防排烟系统,虽然宾馆建成于1986年,但在2015年做了防排烟系统整改,整改后达到消防要求。
今后选择隔离点时应把消防防排烟系统作为重要考虑因素,一是火灾时人员安全有保障,二是可用于隔离点气流组织。起火是紧急状况,新冠隔离也是紧急状况,建议各隔离点利用好消防排烟系统,科学组织气流,避免隔防点交叉感染。
本版诊疗方案对个人新冠防护要求:保持室内通风良好,科学做好个人防护,出现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发热门诊就医。
新风系统是洁净可控的通风,全天候保证室内通风和正压防护,应尽快向全社会普及。
每个人对方案的解读都是片面的,不如读读《方案》原文(点击下方下载PDF版本)!